青海铁合金行业的发展与现状

2002-08-14 00:00 来源: 我的钢铁
    这是一组简单的数据:0.33万吨、7.79万吨、17.92万吨、15.98万吨、14.82万吨,分别代表着1985年、1990年、1995年、1997年及2000年青海的铁合金产量。如果用曲线图来描绘,这是一条从低起点一路攀升,进而持续跌落,至今仍在低迷徘徊的抛物线。作为全国铁合金产量前十名之一的省区,青海的铁合金以硅系列为主,接近全国硅系列产量的15%,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已达20%。应当说,铁合金属于我省在国际、国内市场均有一定竞争力的为数不多的工业产品。
    2002年国际钢铁市场复苏缓慢,使得铁合金市场的改善又有所推迟。尽管近年来我国铁合金出口逐期增长,实际创汇能力却在不断地下降。而国内市场亦是硝烟弥漫。据预测,今年我国铁合金产量将高达450万吨,供大于求的整体行情不容乐观。随着进口铁合金的门槛在WTO贸易规则下降低放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铁合金生产大国对中国市场已存有分取一杯羹之心。地处边远、运距过长、信息不灵的青海铁合金企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市场洗礼再次走到了生存与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抉择时刻。
    
    “硅铁走廊”由盛至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耗电工业进行战略性西移。1986年,龙羊峡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稳定廉价的电能,为青海铁合金企业的兴起提供了最佳的契机。此时正值国内其它铁合金产区电价上涨,全国产量骤降,硅铁在国际市场开始走俏,价格不断上扬的时期。1987年初每吨硅铁为500美元,1988年10月便飚升到1100美元。位于湟水河畔的民和县第一铁合金厂两台1800KVA冶金矿热炉相继建成投产,一年之内即收回投资。当地农民冶廷祥投资183万元,建成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民和县川口铁合金厂,当年生产硅铁2024吨,1987年产值达到500万元,创汇13万美元。建厂20多年一直亏损的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先后完成铁合金二、三期工程,形成年产22500吨硅铁生产能力,据此一跃成为全省利税大户。
    正是在这种投资少、回报高的利益驱动下,一时间,海东、西宁等地相继出现了大上硅铁厂的热潮,从全民、集体到私营,从科研机构到政府部门,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铁合金生产建设中,乡镇企业更是异军突起。1987年全省生产硅铁的企业只有8户,生产能力2.46万吨,1989年底铁合金生产企业猛增到56户,硅铁生产能力增至19.42万吨。相信许多人对当时铁合金厂遍地开花,县城和村庄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情景记忆犹新。沿着黄河支流??湟水上溯数百公里,大大小小的铁合金企业不下几十家,铁路运输车皮日趋吃紧,109国道上,载满硅铁的车辆川流不息。“硅铁走廊”的称谓由此而来。
    1993年铁合金工业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从前一年9.32万吨的产量提升到当年的12.67万吨,硅铁出口额创历史最高,达2534万美元。但是随着全国市场悄然发生变化,能源供给不足,1995年前后,本省电网电价居高不下,限时限量等措施使蓬勃发展的铁合金行业受到第一次冲击,硅铁等铁合金产品产量开始停滞不前,整个行业出现萎缩迹象。斗转达星移,五、六年过去了,青海曾多达六十余家的铁合金企业,只剩下了30户左右,其中西宁仅有的18户硅铁厂继续生产的不足一半,海北州的银湖铁合金厂勉强维持生产,黄南州硅铁厂早已全线停产。此时的铁合金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工艺水平、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占有等诸方面都远远强于最为红火的起步阶段,但市场的风云突变,生产要素的制约,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难以逾越的关隘。
    
     四大企业格局初现
    浪里淘沙始见金。在市场大潮一波又一波的无情冲击下,众多小型铁合金企业被淘汰出局,低水平、小规模、一哄而上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性竞争等后遗症逐渐显现。人们开始质疑在青海发展这种高耗能工业付出的代价是否远大于当地财政及税收的丰盈,“硅铁走廊”在青海工业的大舞台上慢慢失去了中心地位。在全国铁合金市场萎顿、出口衰退与本土生产电价优势几不存复的情况下,青海铁合金行业出了山川、华电、民和冶炼、青海物通四大企业支撑的格局。
    青海山川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是由原山川铁合金厂于1996年改造后上市,从1986年发展硅铁生产品连续赢利10多年。2001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074万元,利润总额700万元,产销率98%。
    青海华电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属于职工持股会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从1998年开始在原华电铁合金厂的基础上,经过租赁、承包经营、破产收购等形式,将湟源地区的4家铁合金和碳化厂兼并组成现在的公司。
    青海民和金属冶炼总公司于1990年建成投产,1992年扩建。2001年全年实现利润30万元。
    青海物通铁合金公司对互助、湟中的4家铁合金企业进行了兼并收购,目前拥有4200KVA矿热炉2台,5000KVA矿热炉4台。
    上述四家铁合金企业生产经过一段较长的发展时期,在品牌、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形成各自的优势,加之我省硅石蕴藏丰富,保有储量20多亿吨,矿床品位较高,含硅量大多为90%以上,采石费用低廉,并且随着黄河上游梯级电站的建成,青海在全国区域中的电力优势再度出现,给企业拓展规模经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四大企业支撑的格局虽然提高了青海铁合金行业的规模和集中度,淘汰了规模小、污染严重、竞争力差的小企业。但从国际国内看,市场占有、规模效益、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青海铁合金行业发展路在何方?
    
    十字路口别无选择
    走过了充满巨大变革与生机的20世纪,青海铁合金工业站在新世纪的路口。
    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预测,2002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将萎缩0.1%,下半年将增长3.8%,由此延伸到国际钢铁市场,仍是持续承接上一年度的低迷走势,进入下半年才会有所在地复苏,受此直接影响,2002年的国际铁合金市场还需度过一段较长的困难时期。
    从国内市场来看,西部省区铁合金产量逐年提高,2001年1??7月台票贵州、广西、四川、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保守产量在128.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51.2%,产量大省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挟WTO而来的进口铁合金,随着关税下降和配额限制的取消,以其价位、品牌、宣传等攻势对中国市场现有格局产生的冲击亦不可低估。
    反观青海铁合金企业,面临更严峻的自身发展问题。由于当年大上硅铁厂,又缺乏宏观调控措施,连交通、能源等条件并不理想的海晏、共和、化隆等地也办起一批铁合金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9浪费是显而易见的。此外,在炉型、区域方面同样存在重复性,形成铁合金企业产品单一,硅铁成为主导产品,但在国际市场销售行情较好的硅铝铁、硅钙钒、硅锰等产品却是空白。做为同质性很高的铁合金产品,价格是其抢占市场份额的法宝,由此又引发省内企业间竞相压价,过度竞争,赢利能力逐渐削弱。
    影响铁合金市场发展与变化的一个很大因素是电力过剩局面,宁夏、甘肃、贵州、四川、内蒙古等省区对本地高耗能企业实施用电优惠政策,致使我省铁合金企业依托相对低廉的电价优势有所减弱。与此同时,负债过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恶瘤。硅铁企业建厂高峰时期,建设资金大都是高息银行贷款,据测算仅银行利息这一项财务费用,我省铁合金企业产品每吨就可达200?300元。一方面是流动资金紧张,企业开工不足,大量资产闲置,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高负债率下破产或濒临破产边缘。加之我省硅铁生产原料如煤炭、石油焦等外省购进,产成品外运销售,产品运输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至10%,吨运输费高出宁夏地区企业的同类产品300元左右,运输距离过长造成的高费用现状,仍将困扰企业生存与发展。由国家近年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制定排污指标,而我省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经营困难,多数企业无力改造,环保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以来,青海铁合金企业都是单枪匹马作战,未能及时组建硅谷铁、碳化硅等高耗能企业集团,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在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方面缺少协作,限制了购、销价统一对外的效益作用。与其他产区相比,我省铁合金企业技术设备落后、单耗较高的状况一直未能得到改变。宁夏5000KVA以上的矿热炉占总数的89%,而青海只占56%,仅此一点便能最直观的反映出铁合金企业裹足不前的尴尬境地。
    一边是国际市场的不景气,一边是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又是一道障碍,曾经一度辉煌的青海铁合金企业,步履沉重地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加快行业整合步伐,提高综合竞争力成为前行的惟一路标。
    行为业整合并非像重新洗牌那样简单,也不仅仅只是企业相互间的兼并吞纳。从宏观层面上,政府需要对此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紧紧抓住规模化生产做文章,引导企业进行重组置换,优化经营性资产与品牌,就微观层面而言,铁合金企业要做的就是练好“内功”,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架构,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档次,打造青海铁合金名牌产品。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政府和企业对市场经济清醒认识。
    昔日浓烟遮天蔽日的铁合金企业,在经历市场动荡和效益滑坡之后,又将从行业整合所带来的阵痛中走向新生,它必然是鲜活的、充满希望的,并终将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相关文章

钢铁资源

请输入关键字,如品名、公司名、规格、材质、钢厂、电话